首页 > 文史百科 > 清朝过春节,皇帝为什么要给大臣吃“胙肉”?

清朝过春节,皇帝为什么要给大臣吃“胙肉”?

来源:史记谷    阅读: 1.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古代人祭祀神明祖宗的猪肉被称为“胙肉”,胙肉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猪肉仅用清水煮熟即可,非常难吃,那么清朝过春节,皇帝为什么要给大臣吃“胙肉”?

关于胙肉的俗语有“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这个环节被称为“分胙”。在宋朝诗词中也有关于将胙肉分享给乡邻的故事,但是在帝王之家胙肉象征的意义要更大。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王权衰弱,列国纷纷崛起,为了能够彰显国家的合法地位,各国君王在祭天之前一般都会请周天子赏赐胙肉,被称为“天子赐胙”,天子赏赐的胙肉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清朝过春节,皇帝为什么要给大臣吃“胙肉”?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之前,一直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满清也有白水煮肉祭祀神灵祖先的传统,在建立清朝之后,同样延续保持了这样的风俗习惯。

清朝皇帝会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大宴群臣来庆祝,比如庆祝春节。

清朝时期,皇帝会在保和殿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能够有资格参加年夜饭的人员有皇后以及妃嫔、特定的皇室成员。

大年初一这天,皇帝最为重要的仪式是在坤宁宫祭祀神明,参加人员包括藩王、贝勒、辅臣以及六部正卿。在结束祭祀仪式后,皇帝会将祭祀用的胙肉分给在场的王公大臣。

清朝过春节,皇帝为什么要给大臣吃“胙肉”? 第2张

为什么清朝会选择在坤宁宫祭祀呢?在明朝时期,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宫殿,但是在满清入关之后,对坤宁宫的结构和格局进行改建,按照满清“祭于寝”的传统,祭祀场所要在寝殿之内,所以专门将此处作为祭祀的宫殿。

按照《啸亭续录》记载“定制,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

《啸亭续录》是喜欢结交士子和文学创作的皇室子弟昭裢撰写的,他是努尔哈赤的后代,因此此书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书中描写很多关于清朝宫廷的趣闻,比如“大清第一宫女”苏麻喇姑一年只洗一次澡。

清朝过春节,皇帝为什么要给大臣吃“胙肉”? 第3张

也就是说,清朝皇帝赏赐给大臣吃胙肉每年有三次机会。那么问题来了,胙肉好吃吗?答案显而易见,并不好吃,但也不至于难吃,毕竟那是皇帝祭祀神明的猪肉。

祭祀仪式结束后,皇帝会和在场的所有王公大臣全部一起分享胙肉,由于吃胙肉是不能添加任何佐料的,因此是纯正的猪肉,大臣们品尝这样的白切肉,情绪是极其复杂的。

首先,大臣们必须要表现出感激皇帝恩德,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参加这样级别的宴会,因此能够拿到一块胙肉是皇恩浩荡,大臣当然要心存感激。

清朝过春节,皇帝为什么要给大臣吃“胙肉”? 第4张

其次,大臣们为展现感激之情,当然要对吃胙肉感到无限享受,此时就要考验大臣们的表情管理能力了,同时还要适当时候向皇帝赞美国泰民安、圣君明德。

最后,大臣们心中有苦难言,因为胙肉是没有味道的,这些大清朝的高级官员们平日里都是荣华富贵,哪里吃过这样特殊味道的猪肉,因此有点“难以下咽”的感觉,但也只能在心里想想,并不能表现出来。

大家都知道胙肉并不好吃,因此就有聪明人想办法。乾隆年间,出现应对胙肉难以下咽的方法:提前将油皮纸在盐水中浸泡,等皇帝赏赐胙肉时,就用腌过的油皮纸来包裹胙肉,以此来给胙肉增加一点味道。

清朝过春节,皇帝为什么要给大臣吃“胙肉”? 第5张

实际上敢用这样方法的大臣极少,因为一旦被发现就是欺君之罪,因为吃胙肉而丢掉荣华富贵甚至性命,这是极不划算的。

在电视剧中也有关于大臣吃胙肉悄悄加料的场景,事情败露后,皇帝龙颜大怒,涉事的王公大臣都要被革职查办。

对于皇帝来说,胙肉代表着皇权,对于乾隆皇帝来说,与胙肉更有情深意切的缘分。

雍正皇帝能够登上皇位,期间历经九子夺嫡的人间惨剧,因此对于立储君这件事,雍正非常小心谨慎,按照传统的秘密立储的方式来传递皇位。

清朝过春节,皇帝为什么要给大臣吃“胙肉”? 第6张

雍正皇帝虽然有十位皇子,但是夭折早逝的很多,储君只能从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中选择。虽说是秘密立储,但其实也早有端倪。

公元1723年,雍正帝例行祭天仪式,目的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祭天仪式结束后,雍正皇帝将弘历叫到养心殿,赐给弘历一块胙肉,让他吃下去。

弘历二话没说,拿起胙肉就吃,吃完之后也没有多问雍正帝,就请安后退出养心殿。在乾隆皇帝登基后,他回想起这件事,明白父亲的心意,乾隆皇帝称这是“承福受胙”。

清朝过春节,皇帝为什么要给大臣吃“胙肉”? 第7张

乾隆皇帝赏赐给大臣猪肘子(胙肉),官员一定是感恩戴德的,因为能够享受这样恩宠的人是极少数,代表着乾隆帝对大臣的宠信。

即使乾隆皇帝在晚年时期比较自傲,赏赐的范围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比如乾隆将参加宴会的大臣级别降低,更是请京城高龄老人来参加千叟宴,但是仍然挡不住皇帝赏赐胙肉的含金量。

因此,大臣在得到胙肉后都兴奋不已,不仅不会出门就扔掉,大部分人都会将乾隆赏赐的胙肉供奉在家中祠堂,日日烧香祭拜,彰显皇帝恩宠。

乾隆皇帝为何要将胙肉赏赐给大臣呢?因为这是历代王朝的传统,从周天子赏赐胙肉给诸侯王时期就开始了,一块小小胙肉彰显了天子权威和对臣子的厚爱。

由于晚年的乾隆皇帝对自己一生文治武功非常骄傲满意,自称是“十全老人”,更大范围赏赐大臣胙肉也是乾隆帝心情的反映,夸耀自己创建的乾隆盛世。

在封建时代,社会等级差异非常明显,这些平日里荣华富贵的统治阶层,吃没有盐味的猪肉都感到“难以下咽”,想想那些挣扎在温饱生活水平线上的平民百姓。古诗有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形象地描述了阶级差异,这也与乾隆皇帝的骄傲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觉得些许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