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云人物 > 帝王将相 > 蒋干的真实才能如何?是天才还是个庸才?

蒋干的真实才能如何?是天才还是个庸才?

来源:史记谷    阅读: 1.6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本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对“盗书”的前前后后进行分析以后,我们还应该对蒋干另一个被人诟病、嘲讽的事情——引来庞统,曹操误将战船连锁,结果被烧时无可逃窜——做一点探究。

蒋干第二次过江的背景是:“曹操连得二书,心中疑惑不定”——听说东吴大将、谋士纷纷投降,被这接二连三砸下来的大馅饼弄得有点迷糊了,迫切希望摸个实底。这时候蒋干又站出来了。

蒋干这次能站出来,比上次更为可贵。

要知道,蔡瑁张允被误杀的实底,蒋干一直也不知道。因此,他的心中当时应该是这么两个印象:第一,他窃取了东吴重要军事机密,周瑜对他恨之入骨;第二,他为曹操立了大功,却没有得到任何奖励。

但是蒋先生让我们感动的是,前者没有让他怯懦,照样敢于“舍身再往”,再进——他心中已经是龙潭虎穴的——东吴军营;后者没有让他失落,依旧抱着那颗忠于曹丞相——在他身上完全没有知人善任的那个人——的心。

也许有人认为前者是无知无畏,但是能在曹操手下当幕宾的人,会无知到那种程度吗?也许有人嘲笑后者是愚忠迂腐,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不正是不计名利、高风亮节吗?

而且蒋干非但没有计较曹操有功不赏(从他的角度看就是这样)的恶劣表现,反而还因为“某前日空往东吴,未得成功,深怀惭愧”——这不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吗?

蒋干的真实才能如何?是天才还是个庸才?

甫至江东,周瑜一顿霹雳闪电,坐实了蒋干“盗取东吴机密”的罪名,紧接着不由分说,软禁了蒋干。

上次似乎是顺风顺水,在非常宽松的环境下,很轻易地弄到了对手的机密。这次却是一开始就深陷困境,好一似手脚都被绑死,活动空间极其有限。

蒋干虽然“心中忧闷,寝食不安”,但是并没有丧失其积极性,而是努力冲撞、拓展,力争在不利条件下创造一点有利条件——“独步出庵”,遂被“读书之声”吸引而“信步寻去”。及至“见一人挂剑灯前,诵孙、吴兵书。

此时的蒋干判断“此必异人也”——这种情况下但凡有点事业心的人都会这样想,于是立马“叩户请见”——毫不夸张地说,这说明蒋干深刻理解了曹操“唯才是举”精神,随时随地想着为主公发现和选拔人才。

待到庞统提名道姓,蒋干立刻被“凤雏先生”的名头震惊了。庞统的一系列回答,也是顺理成章、极其自然。于是蒋干深感意外之喜,与庞统“连夜下山,至江边寻着原来船只,飞棹投江北”。

这里需要有一个思考。“帐中盗书”和“巧遇凤雏”都是在既定计划失败时候的“喜出望外”,都是顺利的出奇。而蒋干为什么会第二次上当呢?这固然是因为蒋干不会知道周瑜的火攻计划,以及其与庞统、连锁战舟之间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就涉及曹操的责任了。

拙作曾分析,错杀蔡瑁张允之后,曹操出于自己上当受骗的愤懑情绪,没有把事情的前前后后从更高的角度再仔细分析一遍,更没有从中发现蒋干表现出的短板和长处,于是既没有可能根据蒋干的长处安排合适的工作,更没有可能针对蒋干的短板对其再次上当作出预防——

在蒋干完全不知道上次已经上当的情况下,这次他还被派来,结果对这么顺利就请到了凤雏先生完全没有怀疑,这就是曹操上述失误的后遗症。

不但蒋干,连曹操本人也没有吸取教训。面对和“帐中盗书”一样顺利的戏码,曹操对“巧遇凤雏”没有丝毫的怀疑——也许是求贤若渴吧,这倒让人有点同情曹操了。

接下来情节就简单了。“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在一片温馨和睦的气氛中,庞统从“水军多疾”入手,分析“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播,便生疾病”,正中曹操心病,于是得以顺利地提出“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曹操高高兴兴采纳了,八十三万大军就此走上了不归路。

问题是,这能怪蒋干吗?凤雏先生的名声摆在那里,与其齐名的卧龙先生已经大展其才,曹操见了庞统也是满心欢喜,何况蒋干?

而且,蒋干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把庞统引到曹营并无错误,而是积极作为的结果。至于怎么鉴别真伪、使用人才、拍板决策,那是曹操的事情,与蒋干无关。

还是那句话,大家可以说蒋干能力低、脑子慢,但不能嘲笑蒋干。蒋干两次过江的表现,充分证实了他对曹操的耿耿忠心、面对险境的不屈不挠、看到机遇的敏感果决、冒险犯难的超人胆量。

蒋干的真实才能如何?是天才还是个庸才? 第2张

他的悲剧,一方面是遇到了不在一个等量级上的对手,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他的主公曹操没有从他的所作所为中全面认识其短板和长处。

应该说,曹操在两个层面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一是派相关能力缺失的蒋干执行不适宜的任务,二是只见到了损失和不足,没有发现蒋干在其他方面具备的高素质、给予其一个能够有效扬长避短、尽显其才的岗位。

需要说一句的是,在蒋干的问题上曹操表现出的疏忽大意、意气用事,与其知人善任、英主伯乐的基本形象存在较大差距和扭曲。这只能理解为,作者基于其“拥刘反曹”的立场,在全书高潮桥段对于曹操的故意丑化——但原文如此,我们也只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赤壁一场大火,樯橹灰飞烟灭。我们的蒋干先生也从此不知所踪,也许死于乱军之中,也许就此隐姓埋名,也许继续屈沉下僚,也许还会受到责罚。归结其表现,思及其优势,我们唯有长叹一声——一个被放错位置、最终被浪费的人才,可惜、可惜、可惜了!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