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秦朝号称有“虎狼之师”的军队 秦朝为何还二世而亡

秦朝号称有“虎狼之师”的军队 秦朝为何还二世而亡

来源:史记谷    阅读: 1.4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但凡接受过一点文化教育的中国人,恐怕都对秦始皇和秦朝这两个名字如雷贯耳,并对秦朝的一些功绩耳熟能详。

并且众所周知的是,大秦帝国以武力绝伦著称,其军事力量荡平六国,北击匈奴,堪称当世第一,在数百年、上千年后还不断被诗人歌颂。

这样勇猛无比的秦军和强大的秦国,为何会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仅仅二世而亡?这个问题,从西汉开始就不断地由各路学者、政治家展开讨论。

绵延至今,历经两千多年的讨论,我们已经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跳出古人关于秦朝暴政的片面认识,重新审视秦帝国的崩溃。

一、 秦帝国统治模式与关东诸国的冲突

1. 秦国的尚武重法与关东诸国的矛盾

秦国并非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之一,秦国的崛起要晚到周平王东迁之时。这就意味着,秦国并没有像齐国鲁国一样建立完备的礼乐制度,秦国的社会体制中夹杂着大量西戎、蛮夷的文化因素。

此外,自从被册封为诸侯国开始,秦国就一直不断地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作战,向西部进行扩张,这种连续数百年的扩张使得秦人逐渐养成了彪悍尚武性格,秦国的国家体制也变成了一种全民尚武的国家体制。

秦朝号称有“虎狼之师”的军队 秦朝为何还二世而亡

上面说到,秦国并非西周时期的分封国家,它的崛起较晚。这也意味着秦国国内缺乏根深蒂固的封建贵族力量。如此一来,当商鞅上台变法,彻底削弱贵族力量,实施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度之时,所遇到的阻力就会小得多。

所谓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就是将原先的分封贵族制废除,改行一种以军功封爵的制度,一切向军功看齐。获得军功后,百姓就可以获得爵位,获得爵位后,百姓就能获得荣誉、金钱、地位和土地。

如此一来,秦国百姓必然会奋不顾身地在战场上杀敌,正如《商君书》所言:“(秦国)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在实施军功爵制的同时,秦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史称“秦律”。从西汉开始,数千来许多学者都认为,是秦国的严刑峻法导致了秦国的迅速灭亡。例如,《史记》中说道:“(秦国)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

仲长统也曾论及秦国政治的弊端:“昔秦用商君之法,张弥天之网……怨毒结于天下也。”在仲长统等人看来,秦国的严刑峻法使得秦国臣子苦不堪言,离心离德,天下百姓在秦始皇死后奋起反抗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秦代简牍被发现,例如里耶秦简等有关秦律简牍的出土,让现代人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秦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号称有“虎狼之师”的军队 秦朝为何还二世而亡 第2张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地人认识到,并不是秦代的法律太过苛刻,而是秦代统一天下后,强行将原本适用于秦国的法律推行到关东地区,水土不服,导致了天下大乱。

从现有的考古和文献材料来看,秦律的严密细致和秦国行政体制的高效在所有中国古代王朝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秦国的这批职业官僚执行政治任务时以效率为最高指标,绝不拖泥带水,与关东诸国的行政机构迥然不同。《荀子》中写道“(秦国)百吏肃然,莫不恭俭……观其朝廷……听决百事不留”。

从《荀子》中的记载可以看出,秦国大小官吏兢兢业业,从不积压行政工作。

但是,这种极度高效的行政体制也自有其弊端,秦国的官员一味地听从上级命令,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当秦国的国家体制运用在关东诸国时,势必会带来许多问题,可是秦国的这些官僚未能及时进行调整,最终导致秦国矛盾积重难返。

除了秦国官员的特性外,秦国严密的等级制度和苛刻的刑罚也导致了许多官员、百姓唯唯诺诺,不敢向上进言。正如贾谊所言:“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勠没矣”(《贾谊集》)。也就是说,很多秦国之人根本不敢对政策提出异议,这就导致了秦国内政积弊丛生,无从改进。

秦朝号称有“虎狼之师”的军队 秦朝为何还二世而亡 第3张

2. 秦国与关东的民族与文化冲突

除了在政治模式上的冲突外,秦帝国与关东诸国的民族、文化矛盾也颇为尖锐,这也秦帝国突然崩溃的重要原因。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逐渐增多,到战国中后期,战国七雄正式形成。在战国七雄内部,由于长时间的对外战争和内部政治改革,民族情绪颇为浓厚,各个国家内部百姓对国家认同感较为强烈。

由此一来,当秦国征服各个国家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国百姓的厌恶。在《史记》中,秦军坑杀、屠杀各国百姓、军人的记载屡见不鲜。我们不难想象,关东诸国百姓会将秦军视为侵略家乡的暴徒。

此外,秦国对待被征服地区的百姓也从未像对待秦国百姓一般,秦国对被征服地区的百姓更为严苛,有点像殖民者对被殖民地百姓的态度。这种态度无疑会让关东百姓、贵族心怀怨恨。

这种怨恨长久地积压在百姓心中,迟早有一天会如火山般迅速喷发。秦始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征服关东诸国后采取了徙民等措施,试图以此消除关东地区的反秦情绪。例如,《史记》记载“(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

但是,秦始皇的措施并未消弭各国百姓的反抗情绪。在秦始皇在位时期,关东地区就不断地出现有关秦始皇身亡、秦国灭亡的谶纬、谣言,这种谣言从侧面展示了关东诸国百姓对秦帝国的不满。

秦朝号称有“虎狼之师”的军队 秦朝为何还二世而亡 第4张

除了民族方面的矛盾外,秦帝国的文化也与关东诸国格格不入。秦国盛行法家文化,崇尚武力,东方六国的文化略有差异,各具特色,但总体而言,东方六国均重视儒家文化,这与秦国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且,秦国在试图同化六国文化时操之过急,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这反而进一步激起了关东诸国文人、百姓对秦帝国的反感与厌恶。

二、 秦国与关东诸国的经济模式差异

1. 秦国农林生产行业与关东的差异

秦国和东方六国在农业、林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战国时期,天下各国普遍实行授田制,氏族土地制度转变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不过,秦国和关东六国的授田制度略有不同。

秦国的授田制度伴随着国家对土地的严格管理,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田律》一篇,其中对于农业生产有着极为详细的规定,例如:“种:稻、麻田用二斗大半斗……利田畴,其有不尽此数者,可殴”。

这条记载是说,根据不同的农业用地,秦国详细规定了每亩地所用种子数量的差异,并且,如果秦国人不遵循这些规定,还会受到惩罚。

秦国还特别重视草木灰在农业的使用,并制定了专门的“弃灰法”,严格惩戒那些不充分利用草木灰之人。可是在关东诸国,有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用不到草木灰。当秦帝国统一天下,将这条法令推向全国时,势必会对不同地区的百姓造成极大困扰。

秦朝号称有“虎狼之师”的军队 秦朝为何还二世而亡 第5张

在山林资源的管理方面,秦国垄断了山林资源,一切山林资源都由政府占有,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

例如《睡虎地秦墓简牍》中有《田律》一篇,其中记载:“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永堤水”。秦国政府对百姓使用山林资源的时间,抓捕鸟兽的范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关东六国与此截然不同,关东六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将山林资源与百姓共享。例如,齐国、楚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将山林资源赐予百姓。

2. 秦国畜牧业的发达与关东的差异

秦国所占据的关中地区多有天然草场,是天然的畜牧黄金地带,例如《史记》记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畜牧为天下饶”,因此,秦国发展出了完备的畜牧业管理体制。

从目前出土的简牍材料来看,秦律中有《厩苑律》、《牛羊课》等专门针对畜牧业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对马匹饲养、百姓对畜牧业的参与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

关东地区缺少秦国那样的牧场,秦帝国却又要求关东百姓负担畜牧业的生产,这势必会导致百姓对秦帝国的反感。以《厩苑律》为代表的法律就此失去合理性,并严重影响关东百姓的日常生活。

总结

秦帝国以天下无敌的武力横扫关东六国,最终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众所周知,秦帝国的法律严苛、暴政横行,这些统治弊端成为秦帝国轰然崩塌的重要诱因。数千年来,绝大多数学者也从这一角度去解读秦帝国的灭亡。

秦朝号称有“虎狼之师”的军队 秦朝为何还二世而亡 第6张

不过,近年来,随着秦代简牍的不断出土,学界对秦帝国的实际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学者们逐渐发现,秦帝国的行政效率极高,法律虽然严苛,但还谈不上暴虐。

由此一来,不少学者意识到,秦帝国的衰亡不仅仅是因为暴政。秦国的衰微可能更多的是因为秦国与关东六国的行政矛盾、民族矛盾以及文化差异。

此外,秦帝国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关东六国差异较大, 当秦帝国统一六国后,秦帝国的社会经济政策无疑会对关东六国带来不良影响,这加剧了各国百姓对秦国的不满。

参考文献

1. 张斌:《从地域文化冲突的角度浅析秦朝的灭亡》

2. 朱金才:《秦朝灭亡原因的再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