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蜀汉灭亡时刘禅明明有三个选择 刘禅为什么要选择投降

蜀汉灭亡时刘禅明明有三个选择 刘禅为什么要选择投降

来源:史记谷    阅读: 2.6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蜀国灭亡时,刘禅有三条路可走,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投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秋,魏国发动了灭蜀战争,邓艾钟会诸葛绪兵分三路,对蜀汉政权发动了最后一击,汉中很快失守,姜维廖化率蜀军主力扼守剑阁,企图凭借天险阻击魏军,蜀汉君臣都把希望寄托在姜维身上。但军事奇才邓艾采取迂回战术,成功偷渡阴平,突袭江油,并于绵竹大破诸葛瞻,迅速进逼成都。

蜀汉灭亡时刘禅明明有三个选择 刘禅为什么要选择投降

邓艾偷渡阴平

虽然此时周边要隘尚在,西南还有半壁江山,主力部队姜维、廖化仍在顽强抵抗,但成都空虚,人人惶恐,百姓纷纷遁入山林避难,诸县官吏望风而降,在外无援兵勤王,内有群臣“逼降”的窘境下,刘禅经过痛苦的挣扎后,决定向邓艾投降。

在城破国灭之际,蜀汉朝廷乱成一团,刘禅召集大臣商议,有人主张南逃,进入云贵地区,再图反攻复国。有人主张先投奔东吴,再做打算。有人以实力悬殊,逃跑无益,战必亡国为由,力主投降,在这三条路中,刘禅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投降呢?

蜀汉灭亡时刘禅明明有三个选择 刘禅为什么要选择投降 第2张

蜀后主刘禅

01南逃云贵,反攻复国,这是一条死路

诸葛亮虽然在建兴三年(225年)就率军平定了牂柯、益州、越嶲、永昌四郡,收服蛮王孟获,并设庲降都督镇守南中,稳定局势,但并未彻底“征服”以上地区,所以诸葛亮大军刚刚撤走,云贵地区便“南夷复叛,杀害守将”,幸亏有“土著都督”李恢力挽狂澜,才勉强保住了云贵的版图,但从这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虽然经过六任庲降都督的精勤治理,仍多次爆发大规模叛乱,233年,南中豪帅刘胄起兵反叛,240年越隽郡当地夷人作乱,258年永昌蛮夷叛乱,不仅仅是诸葛亮,随后掌权的蒋琬、姜维对此均无可奈何。

蜀汉灭亡时刘禅明明有三个选择 刘禅为什么要选择投降 第3张

蜀汉丞相诸葛亮

对蜀汉政权而言,西南诸郡始终都是“化外之地”,极不安定。以致邓艾、钟会发动灭蜀战争时,“南蛮”均“见死不救”。在此危难时刻,如果往云贵地区逃难,能否得到当地“自治政权”的接纳,并优礼相待,刘禅和群臣都没有信心,这条路太冒险了,弄不好就会粉身碎骨。

02投奔东吴,另做打算,这是一条险路

第二条路是流亡东吴,另做打算。吴蜀是战略同盟,想必会伸出“友谊之手”拉刘禅一把,而且沿水路,由锦江下岷江再入长江到达吴国境内,相对比较安全。但有人站出来反对,认为鼎足之势已不复存在,吴国为了不开罪于强大的魏国,定会将蜀国君臣拒之于国门之外,甚至还可能为了吴国的利益而出卖盟友,万一吴帝孙休将刘禅交给司马昭,那等待刘禅的将是灭族之祸,大臣们也会跟着遭殃,就算吴国能够容纳亡国之君,但仍然是俯首称臣,天子寄居他国,与投降无异。

而论及投降,还不如采取就近原则,主动投降魏国,刘禅不失公侯爵位,臣子们也能保住富贵。

至于“骨气名节”,在大多数臣子眼里,只是身外之物,昨为旧朝臣,今做新朝官,换身衣服而已,昨日露愁容,今朝展笑颜,什么忠孝仁义,道德廉耻,都战胜不了自私的人性。

所以当北地王刘谌以死谏阻刘禅投降,力主背城一战时,群臣均投去冷漠和嘲讽的目光。

03投降邓艾,君臣保命,这是唯一的生路?

前两条路都是“死路”,那就只有投降邓艾这一条“生路”了,在谯周等“投降派”的苦劝下,刘禅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后被迁徙到洛阳,受封为安乐公,并在魏国过得优哉游哉,“乐不思蜀”。刘禅的子孙和随行官员也都封侯加爵。

蜀汉灭亡时刘禅明明有三个选择 刘禅为什么要选择投降 第4张

投降派谯周

关于刘禅的投降,历来都颇受后世诟病,但其实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设身处地看问题,刘禅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无奈的选择,接受权相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接受“荆州派”的结党专权,接受不情愿的献城投降。作为三国之中最弱的一方国主,刘禅君临天下41年,以自己貌似“昏弱”的政治智慧,防止了内部倾轧,稳固了蜀汉政权,并致力于西南开发。

刘禅虽称不上贤主,但也并不是昏君。

在刘禅眼里,为了保全“三子”(臣子、妻子、女子),使百姓免遭战火涂炭,投降是唯一的“生路”。但在北地王刘谌眼里,还有第四条路,那就是“背城一战”,以死殉国,但他的声音湮没在了一片乞怜声中,刘谌最后杀死妻子,然后自杀,以一种壮烈的“牺牲”向卑躬屈膝的蜀汉君臣展现了宁死不降的血性!

蜀汉灭亡时刘禅明明有三个选择 刘禅为什么要选择投降 第5张

刘禅之子刘谌,自杀殉国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