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伊曼努尔·康德名言 伊曼努尔·康德经典语录

伊曼努尔·康德名言 伊曼努尔·康德经典语录

来源:史记谷    阅读: 1.1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作家,外文名Immanuel Kant,生卒时间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主要成就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

伊曼努尔·康德名言 伊曼努尔·康德经典语录

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生平

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尔·康德生于柯尼斯堡。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柯尼斯堡大学。

1746年,《论活力的正确评价》一书付印。该书于1749年出版。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犹德早村)。

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1753年,在凯瑟琳伯爵家当教师(在劳登堡吉尔西德区)。

1754年,回到柯尼斯堡,6月发表《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发表《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

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发表;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5月13日,博士学位考试;6月12日,得到博士学位。

1756年1~4月,写作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进行文化答辩。

1766年2月,康德被认命为工家阱书馆副馆长,发表《视灵者的幻想》。

1769年,受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1770年1月,受耶拿大学聘请;3月3日,被任命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8月21日,学位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答辩。

1771年,评论莫斯卡提的作品。1772年2月21日,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

1772年5月,康德辞去图书馆副馆长一职。1778年,策特里菝大臣劝说康德,要他转到哈勒大学丁作。

1780年,康德成为柯尼斯堡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1781年5月,《纯粹理性批判》问世。1783年,写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评舒尔茨所著《道德学入门》一书。

1784年,康德购置一所私人住宅,写作《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写作《问答:什么是启蒙运动》。

1786年夏,康德被推选为大学校长;12月7日,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1787年6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致函莱园霍尔德,说明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

1788年1月春,《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夏,康德第二次参加校务会议。

1789年,卡拉姆金拜访康德。1790年,《批判力批判》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三版出版。

1791年8月,费希特为了与康德认识,来到柯尼斯堡。1794年5月,写作《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6月,《论万物的终结》,7月28日,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12日,康德目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申斥。

1795年,《永久和评论》发表。1796年,写作《论灵魂的器官》;6月23日,康德最后一次讲课。

1797年,《道德形而上学》发表;6月14日,柯尼斯堡的大学生们纪念康德学术活动五十周年;7月,关于迅速签订哲学上永久和平条约的通告》;9月,《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力》。

1798年4月4日,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1799年8月,《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发表。

1800年,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著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耶舍出版康德的《逻辑》。

1801年11月14日,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1802年,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

1803年,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论》;12月15日,写最后一篇日记。

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2月28日,安葬。

哲学学说

1.背景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约翰·洛克、大卫·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两者的观点。

2.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称自己的认识论为“哥白尼式革命”。传统形而上学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康德将这一认识结构倒转,通过对理论理性的批判界定得出,“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3.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的观点是,人类知识是以经验为基础,但在心灵中还存在一个先验的认识结构,不受经验的支配。

“纯粹理性”是指理论理性,“批判”是指对理论理性进行考察并界定其适用范围。康德为该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了重新考察人类认识的结构和界限。

康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论,以及笛卡儿等人的唯理论。经验论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经验,而唯理论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称之为“知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知性范畴的框架来获得经验,没有知性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知性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知性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认识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直观形式。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物体,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认识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认识活动。在宗教问题上,康德认为无法证明“上帝是实体”。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放,人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4.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观点是,实践理性批判的基本问题是意志自由问题,自由、意志与道德规律是一致的,作为有理性的人不受外力影响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就必然是遵守道徳规律的。一个有理性者的道德行为必须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必须是从义务出发,有善良动机,而不从行为后果考虑。

所谓实践理性指的就是意志。在这部书中康徳把意志提到了第一位,说理性只能居于从属的地位,离开意志就不能存在。它的作用只是整理而不能创造,它无法解决的问题要由意志来解决。道德和宗敎信仰都是由意志中产生的,而且由意志加以保护。人们的行动都服从道德的法则,当人们违法这个法则时便会感到一种内心的谴责,足见逍德立法是具有无上权威的。同时人们在好行为与坏行为之间能有所选择,这就证明意志是自由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已经过,人们通过时间空间所认识的现象世界都受着必然规律的控制。但人们的行动也只能通过时间空间来认识,所以人们的行为从现象世界来看是受着因果律的控制,但从根源上看却又是自由的。自由与必然的对立就说明有“自在之物”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好行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而坏行为往往能得到好结果,这种矛盾要到来世中才能解决。那时将完全按照公平的原则使善人得到善报,恶人得到到恶报。所以人们虽无法证明,但也可以感到灵魂是不朽的。在来世中掌管这种责罚的就是神,所以人们也能认识到神是必然存在的。

在这部书中,康德的唯心主义本质表现得特别显明。他主张意志高于理性的说法,后来便发展成了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极端反动的唯意志论。列宁指出,新哲学中的唯意志论是和康德的思想有联系的。

这部书的最后一部分理性证法,纯粹是为宗数作辩护,说到最高的善不可期望于现世,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灵魂不死上,说人应当服从上帝的法则,它的实际效果,无非是教被压迫人民服从统治阶级而已。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实质上是一种信仰主义和神学学说,是近代资产阶级“唯动机论”道德学的典型论著。

5.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完全建立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所采用的功能心理学和逻辑的基础之上。《判断力批判》会证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联合,虽然它们的先决条件看起来已经迫使它们无可挽回地分离开来了。

欲望和意志在其实现之时事实上便是一种自然原因,根据概念而行动的原因尤其是这样。概念有两种,即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知性通过导致知识的自然概念执行理论的立法;实践理性通过导致行动选择的准则执行道德立法。知性和理性在同一个经验领土之上立法,而并无冲突。然而,实践理性以超感性的基体为先决条件,这种基体不能被经验到,但作为选择自由的条件却是不可避免的。知性只有通过直观才能提供知识,而直观绝不能达到物自身;另一方面,自由的概念把它的对象表象为物自身,但是不能在直观中给出这种对象。物自身的领域是超感性的;但是尽管人们不能认识它,人们却可以把实在性归于它。这必须是建立在行动的必然性而不是任何有关它的实质知识的源泉之上的实践的实在性。设定这样一种基体能使人们在自然的领域和自由的领域之间徜徉并且依次按照每一个领域的原理进行思维。

著作

康德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原理》、《历史理性批判文集》、《逻辑学讲义》、《宇宙发展史概论》、《康德论上帝与宗教》、《康德谈人性与道德》、《康德书信百封》、《康德政治著作选》等等。

影响

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矛盾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二元论特征。他的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具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