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百科 >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来源:史记谷    阅读: 1.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史可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扬州从隋唐两朝开始,就是江淮流域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如果占领了扬州,就可以威胁从江南向北方输送粮食税赋的大运河。因而没有朝代会不重视对这座城市的保护。然而,在1645年的清军南下攻势中,扬州城以非常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攻陷。

为什么一心挽救大明朝的忠臣史可法,就没有办法在扬州坚守更长时间呢?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扬州城的防御设施 其实并不算强

扬州城的迅速陷落,既是因为在史可法原本的战略布局中,就没有将扬州作为主要防御支点。更重要的是,明朝军队的武器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清军。

历史上,扬州从汉朝开始就是江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到了隋唐时期,更是成为了中原政权控制江南的必要基地。但随着江南经济的崛起与北方经济的衰退,长江两岸的资源已经不可救药的向着南面倾斜。扬州因为大运河的存在而继续成为一个交通要道,却已经不再是重要的设防城市。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第2张

扬州在明朝的江南城市群中 并不突出

明朝建立后,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是南京。那里是朱元璋到建文帝时代的首都,也是后来明朝的留都。朱元璋从南京发家,所以一直将大量的资源堆砌到这里。明朝全国最重要的城市防御建设之一,就是南京的城墙工程。类似的事情在后来的北京和西安也有重现。

扬州则因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江都地位,所以不再被要求建立强大的城防。东亚集权帝国体制下的防御规划,往往是在几个大型城市上不惜巨资,而小城市则没有多少余额可供支配。扬州虽然要紧,但绝对比不上那些边境线上的要塞城市,自然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城防。只要能够抵御一般的盗匪即可。

扬州城防设施的水平 可以从这段残存的城墙中看出

史可法在设计南明的防御体系时,也没有将扬州视为重要的前沿。他将大量撤退到淮南的明军与投诚的农民军一起,布置成从淮河出海口到今天安徽境内的四个独立军镇。这就是历史上的江北四镇。而扬州则隶属于长江以南的南京管辖,是朝廷官员在长江以北的驻地。作用至多就是一个后勤补给站。

按照史可法的计算,江北四镇的几十万部队足以抵抗清军和农民军的强攻。而且在每个方向上,都有着类似双重防御的配置,扬州是非常安全的。但因为江北四镇的不愿意作战,他的计划很快就土崩瓦解。布置的地方军,不仅不能保护扬州与长江沿岸,甚至在加入清军后反戈一击。这就将扬州一下子推到了战争的最前沿。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第3张

江北四镇的瓦解 让扬州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随后进行的扬州战役中,清军的先头部队并没有进行强攻。史可法此时还有理论上的援军在江对岸的南京布防。只是混乱的弘光政权,根本没有人有魄力和精力来调集部队增援。清军则在几乎无人干扰的情况下,顺利的将红衣大炮运到了扬州城下。

虽然红衣大炮最初只是欧洲16世纪水准的海战舰炮,但在东亚却是可以摧毁城墙设施的超级攻城武器。因为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从远距离轰击敌船,所以较长的射程让东亚军队手里的土质武器都没有可以还手的射程。这就让清军在掌握了少量红衣大炮的技术人员之后,足以对任何明朝城市构成威胁。

16世纪的欧洲海战火炮 成为了17世纪的东亚攻城利器

由于明朝自己根本已经没有成规模的制炮队伍,也就发展不出可以同清军抗衡的炮力量。陆续从澳门再购买的武器数量,根本比不上加班加点开工的满洲工场。何况红衣大炮的巨大后坐力本身,也会对传统的城墙结构造成破坏。当年袁崇焕在宁远城使用这种武器,就要对城墙的局部做必要的改造。但史可法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也就没有提前做任何准备。

最终,在技术等各方面都落入下风的明军,等到清军的大炮到位,就迅速失去了对城市的控制。平日里用于防御盗匪、民变和应付检查的城墙,根本没可能挡住西洋火器的攻击。史可法也就只能带着很少的部队去坚持巷战。结局如何,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